IMG_1424.JPG

 

有看過WenYi文章的朋友們都知道,筆者去的地方都比較偏向鄉村或歷史人文的地方,但還沒有拜訪過
原鄉部落,這次跟朋友參訪位於瑪家鄉的禮納里部落,雖然都自詡為人類歷史學玩家,對於不同族群的
區域範圍卻沒有很深入的了解,剛好利用這次的機會好好認識一下原鄉的人事物。

 

IMG_1143.JPG

 

這次的參訪由陳大哥與盧大姐帶領,首先拜訪的是1n1原創空間。位在禮納里遊客服務中心的1n1原創空間
由數個工作室組成,入駐多位來自三個部落的藝術家,做為傳統藝術工藝產業的發展基地。

IMG_1148.JPG

IMG_1152.JPG

 

這是仙女姐的姥瑰皮藝坊,作品裡融入了部落圖騰文化,如百步蛇、蝴蝶、百合花、陶壺等等,搭配皮料的獨特
的色彩與質感,十分有特色。

IMG_1172.JPG

IMG_1159.JPG

IMG_1161.JPG

 

工作室也有開設DIY課程,這次得體驗是皮雕,陶壺造型的鑰匙圈。
陶壺除了可以當生活用品,對於部分民族而言也有祭祀、宗教上的意義。

IMG_1216.JPG

用海綿浸水擰乾後擦拭皮料表面,之後就可以用鑿子在皮上敲敲打打,刻出自己喜歡的圖案。
沒什麼創作天分的筆者,只能刻農村風情畫 XDDD

IMG_1217.JPG

 


接著再去隔壁看看其他的工作室,有繪畫版畫、陶藝、金工木工等不一樣媒材的藝術家,不管是傳統技藝
或者是藝術創作,都把各自族群、部落的圖騰符號與故事融入自己的創作當中。雖然不太懂得如何欣賞,
但是真心覺得不管空間擺設或個人收藏每一樣都非常的適合,連筆者都想帶一些擺在工作區域或私人空間。

 

IMG_1175.JPG

IMG_1177.JPG

現場因為還有很多作品還沒完成,所以只拍了展示出來的作品,這部分也很重要喔!拍照之前
最好還是詢問一下,以示尊重。

IMG_1179.JPG

這些陶串珠,濃厚民族風,搭配色線作手鍊、項鍊非常棒,喜歡手做配件的朋友也可以買一些作為材料。

IMG_1187.JPG

IMG_1184.JPG

 


在1n1原創空間還有一個屏東紅藜故事館,展示關於紅藜的東西。紅藜正確名稱叫做「台灣藜」,
跟最近幾年國內外相當盛行的「藜麥」其實是兄弟,不過風味與營養價值有點不一樣,但都是相當健康營養
的食物,對原住民也是相當重要的食糧。事實上,紅藜也不都全是紅色的,因為內含甜菜素,所以會有紫色、
桃紅、黃色、橙色等色彩,但食用之前都要先脫殼,不然帶有皂素的殼,吃起來會苦苦的。

IMG_1207.JPG

IMG_1198.JPG

除了小米酒用的酒麴、烹調食材,紅藜也可以製作其他產品,像是酵素、面膜等。

IMG_1204.JPG

IMG_1205.JPG

 

用來做烘焙材料也是很棒的選擇,教會的師娘就成立了工作坊,研發了「鳳藜酥」、「黃金薯」與「紅藜燕麥餅乾」。

IMG_1166.JPG

IMG_1169.JPG

「鳳藜酥」裡面除鳳梨餡以外,還加了核桃,讓口感豐富許多,酥皮則揉入了紅藜,可以吃到脆脆的口感。

IMG_1439.JPG

「黃金薯」則是改用了地瓜餡,口感比較細緻綿密,外皮則一樣是有加入紅藜一起製作。

IMG_1432.JPG

紅藜燕麥餅乾

IMG_1452.JPG

IMG_1444.JPG

 

 

一下子就到中午了,其實也是筆者最期待的時候 根本豬 午餐在「瑪家穀倉」享用原住民風味餐。每次出來外地,
一定要品嘗當地的食物,即便是小小的台灣,跨了一條溪,翻了一座山,往往就會有很不一樣的風土民情,
這時候就會展現在食物上。

IMG_1223.JPG

 

整份風味餐包含了山豬肉、炸魚、地瓜、芋頭,還有「奇拿富」、「金伯樂」、以及紅藜飯跟三樣小菜,
並附上一碗樹豆湯,都是這邊在地生產的食材。

IMG_1231.JPG

 

剛看到這三樣小菜原本覺得稀鬆平常,不過裡面也是有一些亮點,就是高麗菜有家了芋頭粉一起炒,口感上有高麗菜的
脆甜,還多了一點芋頭粉的甜香與口感,有點像粉蒸肉一樣。其實芋頭對原住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食材、主食,另外三顆
小芋頭其實也不簡單,因為它們是經過長時間低溫烘烤,口感與味道上都比一般純粹蒸煮的方法來得美味許多。

IMG_1230.JPG

 

 

「奇拿富」Cinavu是用假酸漿葉,裡面包裹豬肉、芋頭或小米,煮熟之後可以連著假酸漿葉一起食用,
會有一種淡淡的香氣,非常好吃。

IMG_1236.JPG

 

「金伯樂」Kinper就是將小米或芋頭煮熟搗成麻糬狀,再包入其他食材,外層再用月桃葉包裹一起煮熟,
所以味道也很有台南味,很像菜粽的味道,調味也恰到好處;鹹的包肉,甜的有加入南瓜包著紅豆餡。

IMG_1239.JPG


很Q的紅藜飯

IMG_1238.JPG

雖然到這個時候肚子已經有點餓,但要把這一整份吃完,其實也不太容易,吃到最後很多人都打包了。

 

 


酒足飯飽之後,下午的行程是參訪部落,在惠美姐的導覽下,認識這片美麗的部落。

瑪家的由來其實是 排灣族 瑪卡札亞札亞社(Makazayazaya)的居住地,意思是「傾斜的山坡地」,
後來取其諧音才改成「瑪家」。不過筆者對瑪家的印象其實是涼山特勤隊,當兵的時候很常遇到他們,
說他們是住在涼山上的鬼也沒那麼嚴重啊,人還不錯XDD
嗯,好像沒跟這次行程沒什麼關係

IMG_1227.JPG

山頭圓滾滾的白賓山

IMG_1252.JPG

集會所

IMG_1224.JPG

IMG_1225.JPG

 

樹豆全貌,樹豆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的食物,蛋白質含量高,煮到鬆軟的樹豆是滿好吃的。

IMG_1254.JPG

 

小小薑黃園

IMG_1265.JPG

咖啡樹與咖啡豆

IMG_1268.JPG

 

 

禮納里部落因為是新規劃的永久屋,所以街道都很筆直寬闊,房子也滿有特色,很像外國的社區住宅。
其中有一些房子有布置一些石板雕刻、百步蛇、百合花等花紋,代表的是部落頭目、貴族的家,如果
需要拍照的話,還是要詢問一下對方喔,以表尊重。

IMG_1271.JPG

IMG_1262.JPG

IMG_1272.JPG

 

 

看到有人種咖啡樹,這邊應該也會有咖啡館之類店家,畢竟北大武山這邊在日治時期就有計畫性在種植
咖啡樹,而且還是天皇貢品,有其歷史背景。正好路上就有一家「嵐雲綠海」,一行人就在這品嘗
在地種植的台灣咖啡。

IMG_1314.JPG

 

在百合國小任教的卓老師,在咖啡領域上不斷充實自己,已擁有多項證照,而且也自己種豆烘豆;另外與
鄰近區域的咖啡農合作,像是多納、德文等地的咖啡豆,在這也喝得到。

IMG_1324.JPG

卓老師親自手沖

IMG_1303.JPG

IMG_1297.JPG

 

室內用餐區很有民族風,地板畫了咖啡樹

IMG_1277.JPG

IMG_1280.JPG

這是搗米的工具,用來處理穀物的殼,也可以搗麻糬

IMG_1275.JPG

 

這杯是蜜處理的豆子,風味非常豐富,很有層次,深受在場朋友喜愛

IMG_1284.JPG 

 

 

休息一下之後,接著要到屬於霧台鄉魯凱族好茶部落區走走。
以往對好茶的印象其實都是在颱風或豪大雨警戒的時候聽到的,常常要撤離,直到八八風災的時候,
因為新好茶部落被土石流淹沒,所以就集中到這裡。

IMG_1338.JPG 

現在首次拜訪這裡才發現家家戶戶都有好乾淨的前庭,原來要進到魯凱族的朋友家,光進到外面的區域
就需要脫鞋子,所以每家的前庭早晚都必須要打掃,保持整潔度。

IMG_1341.JPG

這個巷口用了連杯的圖案,還有一對大腳丫的彩繪而地上寫的「Saabaw」,向魯凱族人打招呼,可以這麼說。
不過聽到解釋之後原來這個字在不同場合有不同意思,可以說是一字多義,say hello可以說Saabaw、
早安午安晚安也可以說Saabaw,的確是滿實用的,都不會記錯

IMG_1344.JPG

IMG_1339.JPG

 

而去過霧台的朋友應該知道,霧台的愛玉頗有名氣,進去神山部落也是要吃上一碗愛玉,才算去過霧台 自己說,
這邊也有間小店有提供餐飲,當然也有愛玉可以品嘗,最後點了芋頭愛玉。再等待同時也聽著好茶部落的過去與
現在;雖然現在颱風季不用再撤離家園,搬到了比較安全的區域,但是也必須放棄原本在山上部落的一切,相對
來說經濟活動就受了很大的影響。因此部落裡的人成立了「禮納里─脫鞋子的部落」,發展部落旅遊,
對長久生活在都市的我們,是相當不錯的學習。可以一日遊,也有二日部落之旅,住在魯凱族朋友的家,體驗
魯凱族的日常生活

IMG_1363.JPG

 

芋頭愛玉,煮到鬆軟綿密又香甜的芋頭,搭配清爽的愛玉冰,在這麼熱的天氣,真的有夠消暑,而且他們真的
非常會料理芋頭,喜歡吃芋頭的朋友來到原鄉部落,一定要嚐嚐;如果不愛吃芋頭的話這裡也有經典款的「檸檬愛玉」
「小米愛玉」,一樣透心涼。

IMG_1354.JPG 

 

小米之家,這戶人家其實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在外面是看不到的,在打聲招呼後,進門一看,原來
是一整個牆面的小米。先前我們說過頭目與貴族的家門外都會有很多雕刻擺飾,原來這些不是隨便人可以放的,不
過要是你有特別的事蹟,也是可以裝飾自己的家門。

IMG_1348.JPG

而這戶人家就是因為種植小米很厲害,所以才擺出這麼多的小米,雖然部落權力是由血緣來傳承,但是只要你有特殊的
才能,階級也是可以翻轉的。

IMG_1350.JPG

 

對面是鼎鼎大名的Akame,廚師兄弟倆都在國外歷練過,有待過江振誠的團隊,廚藝絕對沒話說,只是要訂位的話
一定要趁早。

IMG_1346.JPG

 

 

最後我們來到何美蘭老師的「法法樣工作坊」,這裡有很多原住民編織、服飾、串珠等飾品服飾的創作,每一件都非常精美。

IMG_1390.JPG

IMG_1388.JPGIMG_1372.JPG

IMG_1375.JPG

IMG_1379.JPG

 


筆者自己非常喜歡這條手鍊

IMG_1381.JPG

 

另外老師這裡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點心,就是「小米甜甜圈」吃起來有比麵粉做的甜甜圈口感還要好,外面更加酥口,
裡面更加軟Q有彈性,搭上一杯咖啡真是絕配。

IMG_1371.JPG

 

 

 

隱藏版的無菜單料理餐廳,好像也是頭目的家,有空想來試試看。

IMG_1404.JPG

IMG_1395.JPG

IMG_1397.JPG

 

 

 


後記
我們在思考台灣特色的時候,其實常忽略原住民這一塊,也許是本位主義的關係,有些不是那麼被重視,
就連旅遊也比較少將原鄉部落列為首選,在觀光景點日益商業化之下,在地的深度旅遊更顯得重要。雖然
在這次參訪有點短暫,不過已經讓筆者學習到很多,如果能安排一日遊、二日遊,不僅可以了解原住民的
歷史與文化,原住民源於自然的生活經驗,相信一定會更豐厚的收穫。

 

IMG_1420.JPG

 

美食會因背景、環境而有不一樣的定義與認知, 純粹個人分享,不代表集體意識。

 


檢視較大的地圖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WenYi 青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