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首圖.jpg

前陣子因為工作的關係,有好一陣子沒有參加文化體驗導覽的活動了,
正好某天 i憩頭 問筆者是否有空,
有個關於稻米產業體驗的活動可以參加。

聽到這裡,其實筆者小時候也是在農村長大,對於農村生活與產業也相當有興趣,
可以算是「庄腳囝仔」了,而且正好當天有空,便立馬回覆答應,
也利用這個機會來走走看看現今農村的活力。

IMG_4267.jpg

 

這次行程的目的地位在台南後壁區,位處嘉南平原的後壁,在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的灌溉下,成為台南重要的稻米產區,
種植出質量皆優的稻米。其中紀錄片「無米樂」中的「崑濱伯」更以「益全香米」榮獲全國冠軍米。

活動時間原本是安排在早上,半天時間,不過今天的參訪是安排在下午,屆時活動的時間會視天候與現場狀況來調配行程。
從台南開車約莫30分鐘車程,抵達了第一個目的地:芳榮米廠

IMG_4259.jpg

 

芳榮米廠位於後壁區頂長里,自日治時期創業至今已經傳承四代,歷史相當悠久,
並且與崑濱伯合作,以益全香米一舉拿下2006年全國米質競賽總冠軍。

之後又陸續輔導其他農民獲獎,成立「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」
導入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,通過ISO與HACCP的認證;

更在全國稻米產銷專業區評比當中榮獲全國總冠軍,
將稻米產業提升至更高層次,更強調品質與食物安全。

IMG_4270.jpg

 

頂長里原本地名叫做頂長短樹,這邊有個著名的打面宋江陣,一般宋江陣並不畫臉,頂長短樹的 永安堂 宋江陣則依據水滸傳裡的角色畫臉譜。

IMG_4263.jpg

IMG_4260.jpg

 

本次活動由郭老師為我們導覽,第一次來到碾米廠還真有趣,
與想像中的有相當的落差,裡頭相當乾淨,機器也沒有很多污漬。

郭老師說這個廠是負責碾米的,不過在這之前還需要經過乾燥手續
才會來到這進行碾米的程序。

IMG_4531.jpg

IMG_4275.jpg

IMG_4282.jpg

IMG_4288.jpg

IMG_4319.jpg

IMG_4313.jpg

 

裝袋之後,直接上車

IMG_4297.jpg

IMG_4301.jpg

IMG_4302.jpg

 

看完碾米之後,下個參訪的點是芳榮米廠的稻米乾燥中心,一進到廠區,就被眼前的黃金稻米山給吸引了。
其實這些是剛採收的稻米,裡頭有很多雜草、小石子等雜質,要先利用各個物質的重量來過濾出雜質,接著才進到乾燥槽。

IMG_4380.jpg

IMG_4328.jpg

 

剛好又有輛車載稻子過來,先經過地磅測量重量後,在開到裡面準備卸貨,看到緩緩升起的車斗,還真像飛彈發射車,
擺個幾十輛在外面,從衛星看應該滿嚇人的。

IMG_4330.jpg

IMG_4341.jpg

IMG_4353.jpg

IMG_4367.jpg

 

乾燥過後的稻子會儲存在這兩個巨大的儲存槽,做為存貨;
另一邊則是低溫冷藏庫,用來儲放稻米,
以免稻米變質產生黃麴毒素

IMG_4372.jpg

IMG_4327.jpg

 

外頭掛著一袋一袋的是稻子的樣本,會導入生產履歷。
郭老師提到我國有著公糧收購的制度,也就是收穫的稻米除了賣給米商之外,
一部份政府會收購為公糧庫存。

除了做為政府存糧,一方面也能保障稻農的一點生活,
不過必須採樣檢驗符合公糧收購的標準。

IMG_4388.jpg

IMG_4387.jpg

 

接著下一站是位在菁寮社區的「無米樂稻米文化體驗園區」,會定期舉辦讓民眾體驗種稻的活動,但目前活動還沒開始。
雖然田裡一片枯黃,但是跟旁邊綠地、藍天相襯,再點綴幾抹亮黃的阿勃勒,真令人心曠神怡。

IMG_4536.jpg

IMG_4547.jpg

IMG_4548.jpg

 

旁邊有一株翠綠闊葉的樹,聽郭老師這也是古早的染料之一。
菁寮原本叫做是「菁仔寮」,菁仔是藍染的的原料,是種植物,
因為以前這裡有許多放置藍染原料的草寮,因而得名。

IMG_4542.jpg

 

看這果實還真像羯魔果

IMG_4543.jpg

 

旁邊還有菁寮土地公,特別的是一般看到的土地公不是杵著柺杖,
不然就是手拿元寶或如意,這裡的土地公還有拿一把稻穗,應該就是象徵農作豐收吧!

IMG_4399.jpg

IMG_4556.jpg

 

離這不遠處還有個黃家古厝,黃氏是菁寮的一大宗族,看這氣派的古厝就知道是很厲害了。

IMG_4567.jpg

 

前面還有個小水塘,應該是黃家古厝的半月池。
在台灣的古厝建築裡,不時可以看到這樣的池子,
而這池子的功用有著防火、蓄水、養魚、洗滌、調節氣候與風水的用途。

IMG_4562.jpg

 

下一個活動是米袋彩繪DIY,目的地是一樣位在菁寮社區裡的富貴食堂,正好在「陶友居」旁邊,提供餐飲服務,店長是榮華姐,聽說很會料理,
看了工作人員手機裡的照片還真想來吃吃看「割稻飯」。因為天氣實在太熱,榮華姐還特地準備了透心涼的決明子茶給大家消消暑;另外桌上還
有杯子蛋糕與冰的地瓜甜湯供大家享用。

IMG_4585.jpg

IMG_4412.jpg

IMG_4404.jpg

IMG_4416.jpg

 

對這種細活不怎麼在行的筆者只好寫寫字來矇混過去,結果還忘了要先寫「後」,成了這幅模樣。
只好畫畫稻穗來轉移大家的焦點了~

IMG_4402.jpg

IMG_4414.jpg

IMG_4417.jpg

IMG_4418.jpg

IMG_4588.jpg

IMG_4593.jpg

IMG_4426.jpg

IMG_4424.jpg

 

在大家躲太陽聊天之際,外面晃了一下,看到很特別的五營。
五營是廟裡面神明所統轄的神兵神馬,有分內外,內五營在廟裡,外五營則坐落在廟境東西南北中等五個方位。

一般我們常看到的是竹符
也就是竹筒寫上符咒,代表有神兵神馬駐守,而這裡的五營是紙紮神像,還有神馬跟蓋傘

前面地磚還標示著這裡的方位是西營
而外五營一般也會設立在馬路旁或路口處,一方面是鎮護全庄,另一方面也代表廟境的範圍。

IMG_4596.jpg

IMG_4595.jpg

IMG_4601.jpg

 

完成彩繪後,一行人前往無米樂米食館,位在菁寮旁的墨林里,
而這裡最有名的就是聖十字天主堂

由獲得普立茲克獎的德國建築師 哥特佛伊德·波姆(Gottfried Bohm)設計,
金屬方椎的造形十分特別,從高速公路上就能看到。

IMG_4605.jpg

IMG_4607.jpg

IMG_4613.jpg

 

看完教堂,就走到對面的「無米樂米食館」參訪,這裡原本是嘉南農田水利會菁寮工作站─菁寮監視所,現在則改為經營餐飲服務
也有販賣米食產品,另外還會有米食創作DIY的活動。

IMG_4430.jpg

IMG_4443.jpg

IMG_4444.jpg

IMG_4434.jpg

IMG_4435.jpg

IMG_4438.jpg

IMG_4442.jpg

IMG_4452.jpg

 

大姐在為大家解說發粿的製作過程,這個雪白的發粿和一般市面上的不一樣。傳統的發粿是用在來米製作而成,比較不具黏性,而這裡的
發粿可是用屬於蓬萊米的冠軍米製作而成,吃起來軟Q,香氣也特別不一樣,米香味特別濃厚,真是令人驚艷。

IMG_4433.jpg

IMG_4456.jpg

 

意外發現的辣椒田,不過如果要近距離拍攝作物的話,別走進去,在田埂就好

IMG_4626.jpg

 

在還沒重視有機種植、友善土地的時候,往往耕種會用到化學肥料與農藥,
但是過量的濫用,雖然讓產量豐收,犧牲的是卻是我們的健康與土地的破壞。

不過早期的農業社會雖然沒有那麼多的化肥與農藥,
但是同樣有能達到去除病蟲害與施肥的方法

那就是飼養鴨子,讓鴨子去吃稻田中的害蟲,
同時利用鴨子的排泄來增加養分,達到施肥效果。

郭老師還提到以前的養鴨人家還會因應氣候,南方的稻子先長成,
便由南向北,逐水稻而遷徙,一路往北吃,害蟲吃光了,鴨子也肥了,可說是一舉兩得。

IMG_4458.jpg

 

這裡要參觀的就是鴨稻共生的狀況,其實筆者在苗栗也參觀過類似的方法。

IMG_4459.jpg

 

平常不太容易這麼近距離地看鴨子,排排走的模樣還真是可愛,好療癒喔~

IMG_4468.jpg

IMG_4474.jpg

 

先前參觀乾燥中心時郭老師也有講到再生稻,
這裡剛好可以看到再生稻的廬山真面目。

台灣稻米可二穫,如果第一期稻作收割後沒有整地,還留有原本稻子的根,
讓它自行再生長新葉,重新結穗,就叫做再生稻。

不過再生稻的品質比較不穩定,同樣單位的稻米裡,
碎米出現的比例會比較多,因此公糧收購也已經不再收購再生稻了。

IMG_4471.jpg

IMG_4491.jpg

 

看完有趣的鴨米共生後,最後要回到米廠,用我們稍早彩繪的米袋裝米了,
在米廠的大哥解說之後,就輪番上陣,「自己的米自己包」。

IMG_4508.jpg

 

利用機器出米口旁的撥片,來控制出米,數量則早已設定好;接著再到旁邊的封口機做真空包裝。

IMG_4528.jpg

IMG_4520.jpg

IMG_4523.jpg

 

Wen Yi米完成!!!  (請自動忽略醜字 = =')

IMG_4525.jpg

 

到此,今天的稻米產業之旅在好玩的包米DIY中,歡樂結束~

 

後記
隨著社會的變遷,農業人口越趨減少,大部分年輕人已不願從事農業生產;
相對地,老農越來越凋零,休耕的土地也越來越多。以筆者居住的安南區來說,
小時候住家附近還有著許多種植稻子的農田,但是現在已經被建築所取代。

幸好,漸漸開始有年輕一代的新農人開始回鄉或下鄉,用著更友善土地、愛護自然
的方式,讓農田的生命得以延續;也有不少長輩改變觀念,從健康出發,不再使用
化肥、農藥,原本直白無奇的農產透過更多巧思來包裝,煥然一新,令人驚艷。

在這次的參訪當中,筆者不僅深深體會到農村的活力,更是學了不少關於稻米產業
的知識,這樣的行程很適合親子同遊,寓教於樂,讓小朋友更印象深刻,
讓稻米不再只是課本上生硬的圖文,而是更貼近生活的知識

IMG_4583.jpg

 

本導覽行程由 i憩頭 主辦,如果對本次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連結:


i憩頭

活動專頁

地平線文化事業     蔡小姐
TEL:06-312-4249
MAIL:tainanitour@gmail.com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enYi 青年 的頭像
    WenYi 青年

    『WenYi 青年』碎。碎。念

    WenYi 青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